(大禹像)
(2)用作副词,有两种用法:其一,尽;都。《书·秦誓》:“民讫自若,是多盘。”人都是贪图安逸,责难他人并不困难,但是要做到让自己受责备还能够从善如流,这就困难了;其二、终究。杨树达《词诠》卷四:“讫,终也。竟也。”《后汉书·伏湛传》:“自行束修,讫无毁玷。”(伏湛)自我约束修养,学问人品终究没有毁缺。
(3)通“迄”,用作介词。到;至。如起讫。《集韵·迄韵》:“迄,《尔雅》:‘至也。’或作讫。”杨树达《词诠》卷四:“讫,时间介词,至也。”白居易《与元九书》:“又自武德讫元和,因事立题,题为新乐府者,共一百五十首,谓之讽谕诗。”自武德年到元和年间。 白居易曾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:讽喻诗、闲适诗、感伤诗、杂律诗。就出自这篇书信。
(白居易像)
讫的小篆写法如图:
(讫的小篆写法)
看小篆字形,就会明白,“讫”的异体字为什么有“(言+气)”这种写法了。它本来就是“从言,气声”。
2、諺(谚)。读 yàn。《说文解字》给的解释是:“谚,传言也。从言,彦声。”形声字,本义是世俗流传的古语。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:“传言者,古语也。凡经传所称之谚,无非前代故训,而宋人作注,乃以俗论当之。”王筠《说文句读》于“传言”后补“谓传世常言也。”现在多指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,这些话常用简单的话反映出普遍而深刻的道理。
《左传·桓公十年》:“周谚有之:‘匹夫无罪,怀璧其罪。’”周朝的谚语说:“百姓没有罪,怀藏玉璧就有了罪。”这里的璧,既指宝物,也指其他有价值的才能或资源。《徐霞客游记·粤西游日记四》:“稍东折,遇方石中横,谚号棺材石。”这里的“谚”,一般释作“俗称”,也是用的谚的本义。
(璧)
此外,谚还有其他用法:
(1)通“喭”。粗俗。《书·无逸》:“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,乃逸,乃谚,既诞。”他们的儿子却不知道耕种收获的艰难,便安逸起来,便粗俗下来,时间久了,行为十分荒诞。
(2)通“唁”。慰问死者家属。《文心雕龙·书记》:“谚者,直语也。丧言亦不及文,故吊亦称谚。”谚,就是质直的话。丧亲的人说话不应修饰,所以吊慰丧家的话也叫谚。
谚的小篆写法如图:
(谚的小篆写法)
3、訝(讶)。读 yà。《说文解字》给的解释是:“讶,相迎也。从言,牙声。《周礼》曰:‘诸侯有卿讶发。’讶,或从辵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迎接。这里的《周礼》指《秋官·掌讶》,今本无“发”。(宾客)是诸侯就由卿来迎接。
(迎接)
本义之下,现代汉语多写作“迓”,《文选·张衡<思玄赋>》:“戒庶僚以夙会兮,佥供职而并讶。”李善引旧注:“讶,迎也。”
本义之外,“讶”还有其他用法:
(1)惊奇;诧异。《广韵·褥韵》:“讶,嗟讶。”《集韵·祃韵》:“讶,疑也。”这也是现代汉语最常用的用法。惊讶。《世说新语·赏誉》:“既至,天锡见其风神清令,言话如流,陈说古今,无不贯悉。又谙人物氏族,中来(表)皆有证据。天锡讶服。”到那里后,(张)天锡看见王僧弥风度高雅秀美,言谈敏捷,说古道今,无不通晓,又熟悉各方人士宗族和亲戚关系,都有真凭实据,张天锡十分惊诧、叹服。
(惊讶的男人)
(2)称誉。《吕氏春秋·必己》:“若夫道德是不然,无讶无訾,一龙一蛇,与时俱化,而无肯专为。”至于达到了真道,就不是这样了。既没有称誉,也没有侮辱,时而为龙,时而为蛇,随时势一起变化,而不肯专为一物。
讶的小篆写法如图:
(讶的小篆写法)
(【说文解字】之432,部分图片源自网络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